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议考课疏 曹魏 · 杜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一
《书》称「明试以功,三考黜陟」,诚帝王之盛制。
使有能者当其官,有功者受其禄,譬犹乌获之举千钧,良、乐之选骥足也。
虽历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式之文不垂,臣诚以为其法可粗依,其详难备举故也。
语曰:「世有乱人而无乱法」。
若使法可专任,则唐、虞可不须稷、契之佐,殷、周无贵伊、吕之辅矣。
今奏考功者,陈周、汉之云为,掇京房之本旨,可谓明考课之要矣。
于以崇揖让之风,兴济济之治,臣以为未尽善也。
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亲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
臣以为便当显其身,用其言,使惧为课州郡之法,法具施行,立必信之赏,施必行之罚。
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也。
古之三公,坐而论道,内职大臣,纳言补阙,无善不纪,无过不举。
且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
故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
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
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辨课可以致雍熙者哉!
且布衣之交,犹有务信誓而蹈水火,感知己而披肝胆,徇声名而立节义者;
况于束带立朝,致位卿相,所务者非特匹夫之信,所感者非徒知己之惠,所徇者岂声名而己乎!
诸蒙宠禄受重任者,不徒欲举明主于唐、虞之上而已,身亦欲厕稷、契之列。
是以古人不患于念治之心不尽,患于自任之意不足,此诚人主使之然也。
唐、虞之君,委任稷、契、夔、龙而责成功,及其罪也。
殛鲧而放四凶。
今大臣亲奉明诏,给事目下,其有夙夜在公,恪勤特立,当官不挠贵势,执平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处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若尸禄以为高,拱默以为智,当官苟在于免负,立朝不忘于容身,洁行逊言以处朝廷者,亦明主所察也。
诚使容身保位,无放退之辜,而尽节在公,抱见疑之势,公义不修,而私议成俗,虽仲尼为谋,犹不能尽一才,又况于世俗之人乎!
今之学者,师商、韩而上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此最风俗之流弊,创业者之所致慎也(《魏志·杜畿传》,又《通典》十五)
魏侍中谏猎赋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二
太宗之启圣崇基
魏侍中之推诚辅时。
恐羽猎以失德。
采风骚而属词。
瞻仰皇情。
欲止畋游之事。
激扬丹恳。
陈谏诤之诗。
当其内则雍熙。
外无攻讨。
閒忆擒飞而逐走。
静乃搜林而索草。
杀伤有度。
虽知不损于仁心。
狝狩非时。
或虑微妨于帝道。
于是倾素节。
揣深衷。
何以阐禹汤之诫。
莫如陈周召之风。
开三面之仁。
上行君圣。
遂取二南之义。
下效臣忠。
尔乃挥以䌽毫。
流于妙墨。
文高而简牍增焕。
思若而烟霞动色。
莫不大罄箴规。
坚持谠直。
辉珠耀玉。
面陈丹陛之前。
讽古谕今。
袖献紫宸之侧。
错落清唱。
铮鏦雅言。
叙获兽争禽之理。
述好生恶杀之源。
少补元化。
轻裨至尊。
字字而请休驰骋。
篇篇而乞罢驱奔。
非不能继子云操赋而进。
非不能续司马裁书以论。
盖以诗也中律锵金。
成章灿绮。
掬山川气象于彼。
帝王兴衰于此。
以之剌上。
则上或风从。
以之化下。
则下皆草靡。
所以摛此章句。
依于典坟。
希一览而恩覃羽族。
冀再观而惠及毛偫。
庶几六艺之妍。
终资睿鉴
当使三驱之礼。
不越明文。
然后甲马休飞。
骍弓莫控。
俾百兽以率舞。
致四夷之入贡。
故其旌逸调
赏清辞。
锡䌽缯而甚众。
陈昱再生1093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七二、《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今年三月,有中书吏陈昱者,暴死三日而苏。
云:初见壁有孔,有人自孔掷一物至地,化为人,乃其亡姊也。
携其手自孔中出,曰:「冥吏追汝,使我先」。
见吏在旁,昏黑如夜,极望有明处,有桥,榜曰「会明」。
人皆用泥钱。
桥极高,有行桥上者,姊曰:「此生天也」。
行桥下,然犹有在下者,或为乌鹊所啅。
姊曰:「此网捕者也」。
又见一桥,曰「阳明」。
人皆用纸钱。
有吏坐曹十馀人,以状及纸钱至者,吏辄刻除之,如抽贯然。
已而见冥官,则陈襄述古也。
何故杀乳母?
曰:「无之」。
呼乳母至,血被面,抱婴儿,熟视曰:「非此人也,乃门下吏陈周」。
官遂放还,曰:「路远,当给竹马」。
又使诸曹检己籍。
曹示之,年六十九,官左班殿直
曰:「以平生不烧香,故不甚寿」。
又曰:「吾辈更此一报,身即不同矣」。
意当谓超也。
还,道见追陈往。
既苏,周果死。
陈正卿进续尚书 盛唐 · 萧颖士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二
臣某言。臣林莽介贱。
幼而强学。窃闻诸大易之说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夫察乎变者。立德以贞其象。
成乎化者。立言以赞其功。
故太极列三阶五纬于上。圣人著三坟五典于下。
至哉文乎。天人合应。
名数指归之大统也。今之言文字者。
始于太昊。徵训典者。
本于唐尧。振颓纲者。
孰若汉朝。兴盛言者。
莫如圣代。是则太昊朕之。
轩辕章之。唐尧祖之。
虞舜述之。汉高作之。
光武维之。祖宗开之。
陛下因之。臣愚以为太昊至于我高祖太宗
轩辕之于我开元圣文神武皇帝陛下。称广运者四代。
继成功者四君。咸宜布昭睿典。
光熙德政矣。然则伏羲创文籍。
黄帝史官。太古淳奥。
权舆朴略。至陶唐氏
而后大备。故孔子美之曰。
之为君也。焕乎其有文章。
由是叙帝王之书。首唐虞之典。
则曰钦明文思。于则曰诞敷文德。
文之时义大矣哉。夏商已后。
德弗及仲尼杂目其书。
而不为典。言未能察变成化。
比唐虞之际也。何则。
夏之兴也。泣辜殊于政理。
殷之兴也。惭德乖于雅乐。
周之兴也。谓武微于尽善。
其不为帝典宜矣。陵夷僭乱。
以暨暴秦。刬乱坟籍。
瞽聋兆庶。王者之风殄矣。
生人之道穷矣。天之未丧斯文也。
故帝道复兴于汉家。数百年中。
而宪章具举。夫其推步律历。
帝尧分命之典也。增修封禅。
帝舜时巡之义也。约三章之法。
以正咎繇之刑。班四时之舞。
以续后夔之乐。臣窃睹三代之作。
贻范垂训。体国绥人。
虽载祀绵长。德泽深远。
皆因循辙迹。故弗易其事。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未有踵七雄交争之末。继六籍焚如之后。
帝典缺而更张。淳风醨而载洽。
若大汉者也。且义帝之丧。
三军缟服。异夫汤武之放弑其君矣。
诸吕之乱。浃辰底定。
异夫羿浞之骤移其祚矣。中兴之盛。
华戎率服。异夫吴楚之僭窃其名矣。
夫如是。有汉之美。
固可以比肩虞后。千载一时之运欤。
曹马以还。曾何足拟。
四分五裂。朝成暮败。
其间虽晋平吴蜀。隋举陈国
混并未几。危亡荐及。
法令不足以禁齐人。声名不足以垂后裔。
其于道疏矣。又况乎南迁淮海。
北起胡戎者邪。兹又二朝之不若也。
臣闻乾道运行。否终则泰。
上帝有以辅文明之哲后。表光宅之休期。
必将乘丧乱之极。继驱除之运。
故有周之末。礼乐崩坏。
连横合纵。俱非正朔。
则秦氏略定。而汉代以兴。
在晋之亡。宇县崩折。
南吴北虏。各擅名号。
则隋氏削平。而圣朝以作。
此天意一也。不然。
何秦隋二叶而亡也若彼。唐汉一家之盛也如此。
于赫盛唐。正百王之阙。
思文陛下。光五圣之嗣。
启运应期之符。吊人伐罪之义。
制礼作乐之本。郊天禅地之位。
万庾三登之穰。河海晏清之瑞。
舞七旬而殊俗格。歌六律而薰风至。
故以腾子姒而绝景。挹妫祁而高议矣。
又何东晋后魏梁陈周齐之足道哉。诚宜诏史官
敷帝载。炳唐虞之故实。
商周之遗制矣。汉氏已略之于前。
皇唐复旷之于后。臣实惜焉。
知而不述。则臣子之罪也。
臣实愚浅陋。窃不自揆。
敢缘圣朝稽古之道。陛下文思之德。
耕牧馀暇。辄复著书。
讨寻载籍。于兹一纪。
谨上今文续尚书一部。凡若干篇。
卷始有汉二典。次我唐二典。
以续夫前书尧舜之典也。其馀文景明章之后。
宋齐已还。南讫有陈。
北起元魏。历隋洎夫高氏。
以至圣朝。总一十二代。
诏策章疏。颂歌符檄。
忠臣之正议武士之权谋。
类而刊之。次以年代。
以续夫夏商周秦鲁之篇也。臣闻古者右史记事。
左史记言。举其大略。
前书之义备矣。孔圣没而微言绝。
秦兴而挟书罪。虽战国遗策。
旧章駮乱于从横。汉臣著纪。
新体互纷于表志。其道末者其文杂。
其才浅者其意烦。岂圣人存易简之旨。
尽芟夷之义也。昔文宣脩五帝之书。
究三王之。臣性非天纵。
学异人师。禀生何幸。
亲奉圣代。此皆文武圣皇之遗旨。
臣愚曷足以知之。何者。
臣尝伏读贞观实录。昔太宗因听政之暇。
观览尚书。谓侍臣曰。
朕每庶几唐虞。亦欲公等齐肩稷契。
又曰。令数百年外。
读我国史。岂独窥两汉哉。
臣故知有汉之功业。与我唐之化理。
俱可以继夫唐虞之盛也。伏惟陛下元德昭升。
至仁广被。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
各励精一志。共兴元化。
俾苍生登于仁寿。天下还于淳朴。
愚臣缅述太宗之旨。伏思陛下之诏。
固非取类于三代之间也。勒成帝典。
不亦宜乎。陛下睿思雄飞。
宸章间发。质文一变。
风雅大兴。臣闻水之细者。
江海假其深。材之短者。
栋梁资其峻。陛下必谓臣所著小有可观。
赐以召见阙庭。一垂试问。
臣采摭之外。亦以学文。
纵不能光扬盛美。犹庶乎细水短材之益。
则圣旨之含容大矣。臣之诚愿毕矣。
惜日 北宋 · 王安石
 押尤韵
白日照四方,当在中天留。
春风地上行,当与(张本作欲)时周游。
和气所披拂,槁乾却湿柔。
爱欲传万物,势难停一州。
栖栖孔子者,惜日此之由。
不能使此邦,利泽施诸侯。
岂若驾以行,使我遇者稠。
当时三千人,齐宋楚陈周
小者传吾粗,大能(张本作者)传奥幽。
道散学以(张本作湮)圣,众源乃常流。
吾初如匏瓜,彼亦孰知丘。
唯士欲自达,穷通非外求。
(原作暨,据张本改)必相天子,乃能经九畴。
行虽耻强勉,闭户非良谋。